湖南立志建設教育強省 探索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
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,實現教育公平,是人民群眾的期盼,是新時期教育的追求,更是各級政府的歷史責任。 立志建設教育強省。以重教育會讀書的湖湘文化聞名于世的湖南人,“霸得蠻”、“吃得苦”的湖南人,近年來,在探求和追尋義務教育均衡的路上,付出了艱辛努力,且從未停歇。 發(fā)出“建設教育強省”的強音 ——湖南對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探索 ■本報記者 李倫娥/文 建設教育強??! 敢為人先的湖南人作出“強省”決定,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是分量最重的專項計劃 相對于東部發(fā)達省份,湖南的教育基礎不是特別好,湖南的經濟更無法與他們相提并論。但是在2006年11月湖南第9次黨代會上,一個聲音橫空出世:建設教育強??!而當時,湖南的經濟總量和教育發(fā)展水平,在全國都是排名第12。在此前,全國提出這個口號的只有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。 建設教育強省必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。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決定中,推進義教均衡成為四個重點計劃之一;2008年省政府又專門頒發(fā)了《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意見》;2010年“邯鄲會議”后,湖南在全國率先召開現場會貫徹會議精神,同時省委、省政府再次頒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意見》。 義教均衡,首先是硬件的均衡。而硬件,重要的又是投入。“強省決定”明確提出兩項硬指標:“十一五”期間,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徑提高1-2個百分點,省本級預算內教育經費每年年初預算比上年遞增20%。此項剛性政策5年堅持下來,到2010年,全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收入達到645.31億元,比2005年增長116%;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422.70億元,比2005年增長194%;省本級預算內教育撥款到2011年達到38.08億元,比2005年增長176%。與此同時產生的另外一組數字是:從2008年開始啟動合格學校建設。3年來,全省共投入44.8億元,建成了3693所合格學校。 “還將在這個基礎上,再用3到5年時間,完成全部計劃的1萬所。”省委書記周強多次強調。 ■典型案例 “分片區(qū)模式”的醴陵 醴陵市103萬人口,30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街道辦事處,學校238所,學生11萬人。是人口大市,農業(yè)大市,但同時,還是“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先進地區(qū)”,3年就建成了合格學校131所,完成規(guī)劃的90%。該市城區(qū)學?;緵]有擇校現象,平均班額控制在50人左右;農村學校與城區(qū)區(qū)別日益縮小。 醴陵的辦法是探索分片區(qū)模式,以解決區(qū)域差距。 經過幾年的摸索,醴陵最后的辦法是,將全市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片區(qū),以片區(qū)為單元,建立了市委常委牽頭、相關部門配合、教育部門實施、分管領導負責的片區(qū)教育管理模式,對全市教育資源實行分片管理。以片區(qū)內義務教育的均衡,促進全市義務教育的整體均衡。 首先是在硬件上,分片規(guī)劃學校建設。對東西南北4個農村片區(qū),著重在薄弱學校改造、資源配置優(yōu)化和辦學條件改善上下功夫;并重點向經濟較為薄弱、人口較為稀少的西北片區(qū)傾斜。3年來共建成31所合格學校,占兩個片區(qū)應建學校的94%;在城市片區(qū),則規(guī)劃新建了江源、東岸小學等。通過合格學校建設,五個片區(qū)基本實現了“建一所、亮一所、改一所、優(yōu)一所”。同時,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,醴陵全市的200多所學校,所所都通了水泥路。 其次是師資,在片區(qū)內均衡。市教育局局長易磊告訴記者,農村教師大多在本鄉(xiāng)本土工作,城區(qū)教師嫌農村交通不方便,如果在全市進行交流,勢必會給老師們造成生活上的不便?,F在分片區(qū)內進行交流,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。邊遠的山區(qū)庫區(qū),則每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00人左右,定點到這些地區(qū)任教。 五里牌小學是位于城區(qū)的農村校,校舍破爛雜草叢生,學生紛紛轉學。去年春季開始,同一片區(qū)的7名城區(qū)學校的老師陸續(xù)被調來,校長李潛滋都是從市里最好的小學姜灣調來的。僅僅一年,學校面貌大變,200多萬元的投入和新的教學理念,吸引得30多名孩子重又轉回。 再其次是考核評價。針對5個片區(qū)的不同特點,按照三級標準制定具體辦法。此外,教研活動等,也都是分片區(qū)進行。 2010年4月,湖南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,推廣醴陵經驗。 鄉(xiāng)村也要有名師! “重教育”的湖南人對鄉(xiāng)村教育厚愛一層 義教均衡,除了物的均衡,最重要的是人的均衡,師資均衡。如果說,物可以通過加大投入來均衡的話,人則不僅僅是錢能解決的。 湖南為此采取了許多措施。一是配合合格學校建設,建立了合格學校教師培養(yǎng)培訓機制,近5年內每年為農村中心完小以上的學校培訓英語、計算機、心理健康等緊缺學科專任教師各1人。以5年建設10000所合格學校計算,總數至少在30000人以上。 二是從2006年起,每年為農村免費定向培養(yǎng)2000名五年制大專層次小學教師,2010年又開始為農村學校免費定向培養(yǎng)1500名本科生。幾年下來,總數已達11073人。今年首批將有1000多人畢業(yè),與全國統(tǒng)招的首批免費師范生388人一起,同時充實農村教師隊伍; 三是為62個貧困縣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6064人。 四是大量的特崗教師、頂崗實習老師和支教老師下到農村。記者所了解到的是,2010年,僅僅衡陽師范學院和湖南第一師范兩所學校,頂崗實習的老師就有2000多人,同時特崗教師招聘了3598人。2011年,這個數字將要達到6000人。 實事求是地說,“特崗”“頂崗”也好,培訓支教也罷,實現城鄉(xiāng)均衡,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是留住鄉(xiāng)村教師,讓鄉(xiāng)村教師安心樂教。畢竟,全省的教師總數有60多萬人,其中大部分在鄉(xiāng)村。 ■典型案例 國家級貧困縣瀘溪:讓農村教師把心留在農村 瀘溪隸屬于湘西自治州,很窮,至今還頂著“國貧”的帽子;瀘溪很偏,當年屈原流放時就棲身過此地。但是如今,瀘溪的教師們在此生活工作得很開心。因為這些年來,縣里盡一切可能,為他們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。用縣委書記劉時進的話說,“教育最大的資源是教師,穩(wěn)住農村教師隊伍是我縣教育的當務之急。”“留人得留心。靠‘堵’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。只有加大向農村學校的投入與傾斜力度,讓農村學校的教師把心留在農村,才是治本之策。” 瀘溪采取了多種措施—— 一是依法保證教師各種待遇??h財政全額保障了教師的工資、津補貼、養(yǎng)老保險金、醫(yī)療保險金、住房公積金、績效工資等待遇。從2005年起,為全縣教師發(fā)放了13個月補助工資,2007年-2009年年底為全縣每位教師發(fā)放了1000元獎金。2010年這個數增加到2000元獎金。 二是實行“三個傾斜”,鼓勵教師安心農村教育。即實行農村教師崗位津貼、職務評審、評優(yōu)評獎“三個傾斜”的政策。從2009年起,實行農村教師崗位津貼,村片小教師每人每月300元;2010年村片小教師提高到600元,農村片小、農村中心完小教師崗位津貼每人每月200元。2011年,這兩個數字將分別達到1200元和400元。實施績效工資后,堅持向農村教師傾斜:村片小教師每人每月傾斜200元,初中、中心完小教師每人每月傾斜100元。僅此一項,縣財政預算將達1200余萬元。34歲的青年教師易祖兵,在全縣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的激勵下,主動提出到潭溪鎮(zhèn)最邊遠的楠木沖村小任教。而在全縣,像易祖兵這樣的老師不在少數。 三是想方設法解決農村教師住房。從2006年起,按照“政府統(tǒng)籌,個人墊資、產權公有、以息抵租、周轉使用”的原則,縣里開始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公轉住房建設工程,兩年多建成350套住房。2009年開始又進行周轉房建設,老師不用墊資,只管租住。幾年下來,全縣共計投入4000多萬元,建房1100套,解決了2000多名教師的住房問題。今年這個項目將繼續(xù)投入1000萬元。在這個縣的達嵐中心完小,我們看到李萬春老師居住的公轉房布置得井井有條,打掃得一塵不染。他說,房子面積雖然只有60多平方米,但是條件好多了,夠用了,工作也更安心了。 網絡超前部署! 教育信息化納入“數字湖南”建設體系 信息化社會,最大的一個便利是可以資源共享,而資源共享的前提又是教育技術裝備。好在湖南的合格學校建設中,對教育技術裝備提出了詳細的要求。“可以說,合格與否,主要是裝備。”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葛建中說,因為通過“普九”以來的多年建設,許多學校的教學樓等主要設施基本建設完畢。據統(tǒng)計,3年多來,全省已建成3000多所合格學校,其中教育技術裝備的投入達20個億。目前,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已初步建成校園網的學校有2448所,有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540所,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縣(區(qū))5個。 實事求是地說,盡管作出了極大努力,但是農村人口占了70%以上的湖南,教育信息化程度還不夠高,如網絡互聯(lián)互通、管理使用、資源共享、遠程教育等方面,都亟待提高。好在去年底新制定的《湖南規(guī)劃綱要》已經對這一塊作了重點部署,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把教育信息化納入“數字湖南”建設體系,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,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,縮小學校之間、區(qū)域之間特別是城鄉(xiāng)之間的教育信息化差距。 ■典型案例 隆回山區(qū)50多歲老師都會做課件 隆回縣也是“國貧”,地處湘西南腹地,還是個有著116萬人的人口大縣。但隆回的教育信息化建設,不“貧”。全縣2005年就實現了“校校通”,2008年開始又高起點啟動“班班通”。近5年,全縣累計投入教學設備設施建設資金6000多萬元,教育信息化建設更上層樓。 2011年年初,記者在隆回縣萬和實驗學校采訪的時候,正好趕上了“隆回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應用教學觀摩活動周”。這是縣里為交流、推廣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經驗,全面提高農村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而舉行的一次大規(guī)模培訓。全縣3000余名農村教師,用一個星期的時間,分別在縣城裝有“班班通”的東方紅、萬和、桃花坪等學校,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觀摩。“用多媒體來上課,讓農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鮮感,學習積極性也更高了。”鴨田鎮(zhèn)苗田中學的周爭老師說?,F在學校已經裝備了現代教育技術設備,但是很多老師卻不會用。這次學習完回去之后,她會用這種現代化的手段充實自己的課堂,讓孩子們更有積極性。 “校通、班通都好說,關鍵是要用。”縣教育局局長彭和生告訴記者,為發(fā)揮設備的作用,2005年,隆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縣級信息技術培訓中心,先后選派1200余人參加了省、市級網絡技術、遠程教育設備維修等現代教育技術培訓,參培回來的教師又對本單位的所有教師進行再培訓。5年來,全縣共有1萬多人次參加培訓,80%的教師獲得了信息技術高級證書。被稱為隆回“西藏”的麻塘山鄉(xiāng)油漆坪小學,5名教師平均年齡53歲,個個會用多媒體教學,59歲的石太河老師還能熟練地自制課件。全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覆蓋率100%、教師參與面達95%,課時覆蓋率達50%以上,學生信息技術考查合格率連續(xù)5年達100%。 《中國教育報》2011年3月26日第1版
|